海上长城
在钦州港三墩片区,一条13公里长的公路向海上延伸铺开。驾车行驶在这条蜿蜒入海的公路上,海风徐徐吹来,美景尽收眼底。南北走向的道路将海面隔开,往东看,是白海豚自由游弋的海湾,往西看,是临港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景观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让这条路收获“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美称,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拍照。
这是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取得共赢的探索之路。
2009年,钦州正在洽谈一个38亿元的项目,拟在大风江口建一个造船厂。项目的建成无疑将带来可观的就业和税收,对急需发展的钦州而言吸引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大风江口到三墩沙旁方圆30里,就是中华白海豚的天然庇护所。到底能不能在此设厂搞建设?当地政府与驻扎在三娘湾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
“肯定不行。”潘文石斩钉截铁地说,并讲解其中的利害:大风江流域及其支流,是三娘湾海域的“过滤泵”和“营养库”,一旦建厂,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就会被破坏,可能因而走向灭绝。一周之后,当地果断放弃了这个项目,和科研团队探讨如何守护好白海豚的家园,让白海豚更好地在此栖居。
潘文石建议,在三墩沙上建一条入海公路,明确清晰地划出一条界线,让钦州人知道公路西边可发展工业,路的东边留给白海豚。一分为二,又共生共长,这个建议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采纳。
放弃38亿元大项目后,一条保护海洋精灵的“海上长城”被迅速修建,为城市发展定下格局,从此“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历任领导接续努力,一面尽可能地维持原始浅海湿地的原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面发展临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自然保护协同发展。
“三墩路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赵一告诉记者,这条迅速填出的路,为保护白海豚划出了“生命线”,也为保护北部湾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好的见证。
作为当地发展工业建设的主战场,钦州港规划发展过程中严守环保红线,环保措施力度超常。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审批关,坚决禁止污染企业进入,所有建设项目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同时,钦州港海洋部门每天对海岸线、重点排污口进行巡查并清理海漂垃圾,加强海洋环保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多年来,在“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发展理念指导下,钦州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努力维护这一片内海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共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道路,在绿色生态健康的环境中实现长足发展。
“红树林,绿油油,不与花木争芳丘;风吹浪打见本色,大潮消退现风流。”“碧海蓝天白沙滩,海豚常住好观光。此湾也是海鲜港,渔民大步奔小康。”一首首童谣,唱出了广西钦州红树林、白海豚的美好,也唱出了当地“保护碧海蓝天,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
翻开中国地图,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一眼可见——北部湾。北部湾海岸线蜿蜒绵亘,有着“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优势。国务院批复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划定了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红线,明确了保住一泓清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对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海无港,曾是历史年表里钦州的模样。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在钦州规划建设“南方第二大港”,然而构想却只是停留在纸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钦州港从无到有,于1992年8月1日鸣响开港第一炮,传统小渔村不断向国际大港口迈进,如今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钦州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吸引许多国内外商业巨头的关注。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批企业进驻,这里全年生产建设热火朝天,加上海鲜海景的吸引力,人流物流急剧增加,开发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植被破坏、污水横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港区形象一度受到影响。
当地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启用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竭力保证海水时刻保持优质、“天蓝海碧地干净”。
近年来,钦州立足区位、港口、交通等优势,以及众多国家对外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造纸、能源、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建成投产中国石油千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国投钦州电厂等重大项目,并引进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临港大工业集聚态势。2021年钦州石化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30亿元、增长69%,税收突破100亿元、增长35%,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文章来源:《钛工业进展》 网址: http://www.tgyjzzz.cn/zonghexinwen/2022/0408/1541.html
钛工业进展投稿 | 钛工业进展编辑部| 钛工业进展版面费 | 钛工业进展论文发表 | 钛工业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钛工业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