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于2022年3月3日出版的总第850期《瞭望东方周刊》,原题为《钦州: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朱丽莉?
潘文石建议,在三墩沙上建一条入海公路,明确清晰地划出一条界线,让钦州人知道公路西边可发展工业,路的东边留给白海豚。
初春时节,暖阳当空,钦州优美的滨海风光吸引人们选择外出亲近自然。碧波荡漾的海水,翠绿的红树随风摇曳,白鹭掠过水面,海豚欢快游玩,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钦州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海岸线达562.64公里,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海陆交通枢纽、西南地区便捷的出海通道,亦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多年来,当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
中华白海豚之乡、中国大蚝之乡……是这座沿海城市靓丽的名片。
“豚”丁兴旺
农历春节前的大寒节气,出海考察的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科研人员兴奋不已。在三娘湾海域,他们拍摄到了中华白海豚与新鼠海豚同框画面,画面中它们不断追逐嬉戏,身姿优美。
“这片海域一直有这两类海豚,但过去不太能见到它们在一起,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活在这里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多样。”钦州三娘湾管理区管委四级调研员容家铭说。
红树林、鲜鱼活虾、白海豚……毗邻三娘湾的大风江口,生物多样性丰富,放眼望去尽是美丽和谐的生态景象。大风江是钦州市三大河流之一,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1927平方公里,淡水河流的注入,给三娘湾海域带来大量的海洋生物和养分,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三娘湾景区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观赏。调皮灵敏的它们,动作迅捷,时而跃出水面,一转眼又刷地钻到水下,跑得无影无踪。光滑的皮肤、圆溜溜的眼睛、柔软灵活的身躯、活泼调皮的性情,引来游客们驻足。
自2004年起,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和他的科研团队扎根三娘湾,十余年如一日地出海近距离观察中华白海豚。在他们和当地政府的共同保护下,三娘湾海水水质良好,生态环境优良,白海豚在这里栖居繁衍、“豚”丁兴旺。
潘岳2009年从北京来钦州“探亲”,看到父亲潘文石一路艰辛的环保事业后,毅然加入队伍,成为一名“海上大熊猫”的守护者。不久,丈夫赵一也成了她守护白海豚路上的队友。多年来,一家两代三口人接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保护海洋环境,科普宣传如何爱护中华白海豚。
团队长期跟踪发现,三娘湾海域目前生存的白海豚数量已从2004年的96头增加到300头至320头,主要由繁殖能力旺盛的年轻、健康个体组成,且呈缓慢稳定增长态势。近几年,团队连续发现刚出生的白海豚幼崽。
“再没有什么比见到‘钦钦'又添丁更令人高兴的事了。她是三娘湾白海豚的明星,也是生命从艰难的困境中走出来的见证。”潘岳说,“钦钦”是一只受过重伤的海豚,2004年1月20日被团队发现时,它还没有成年,被拴渔网的尼龙绳套住脖子,至今未能脱下来,背鳍残留无几。
18年来,“钦钦”是研究团队重点观察的对象,2021年8月的一次出海考察时再次遇见了它。潘岳笑着说,“钦钦”的第二个孩子在伴随她三年后,已经开始独立生活,偶遇时还发现她身边有一只年轻健壮的新个体,可能是又“恋爱”了。
潘岳对生活在三娘湾的白海豚如数家珍,哪条小海豚是新出生的,哪条海豚身体颜色发生了变化,哪条海豚有显著的体貌特征……她都清楚明了,并为收集到海豚的生长动态感到激动万分。
近年来,喜爱白海豚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纷纷亲近海洋想保护这一可爱的生灵。钦州三娘湾白海豚科普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迎来大量前来观光和研究的人群。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图片、视频,深入了解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生物。
“生命在地球上只起源一次,众生纷纭、变异多端的大千世界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科普馆入口处写有这么一段话。
潘岳表示,经过18年不间断的努力保护,可以看到目前白海豚稳定增长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脱离濒临灭绝的危险。在一个稳定的、纯自然环境下的野生种群中,可以参与繁殖的白海豚个体数量至少要达到500头以上,才有可能说是接近稳定了。保护钦州白海豚的路还很长,仍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文章来源:《钛工业进展》 网址: http://www.tgyjzzz.cn/zonghexinwen/2022/0408/1541.html
钛工业进展投稿 | 钛工业进展编辑部| 钛工业进展版面费 | 钛工业进展论文发表 | 钛工业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钛工业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